風雨兼程六十載光輝歷程顯業績
——重慶市中醫藥學會60周年回眸
建國前后堅強邁步
六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是短暫的,而重慶市中醫藥學會的六十年歷程卻是風雨兼程,歷盡艱辛與輝煌。在重慶歷代中醫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為繁榮中醫藥學術、培養中醫藥人才、發展中醫藥事業、服務人民大眾鑄就了不可磨滅的業績。
建國前后堅強邁步。追溯到1930年,重慶市著名中醫吳棹仙、張簡齋牽頭組建重慶中醫師公會,吳棹仙任會長。1942年,張簡齋任會長。組建中醫師公會,在聯合中醫界力量,反抗民國政府廢止中醫的錯誤主張,為中醫謀生存、求發展,做了許多艱苦的工作。
1952年11月1日,重慶市衛生工作者協會中醫學會成立,會員173人?;率腊踩沃魅挝瘑T,張錫君、龔志賢任副主任委員,任應秋任秘書長。
1955年6月,重慶市衛生工作者協會中醫學會更名為重慶市中醫學會,成為獨立的學術團體。有固定的辦公地點(新華路292號),有義務兼職工作人員處理日常工作,會員隊伍迅速發展壯大為593人。中醫學會的任務也十分明確:交流學術經驗,繼承發揚祖國醫藥文化,提高中醫學術水平,促進中西醫團結;結合現代醫學理論,整理和總結祖國醫藥學臨床經驗,提供科學的、系統的實驗研究材料;收集臨床有效方劑,改革劑型,以適應人民的醫藥需要。
1952~1956年,是我會工作奠基起步的階段。特別是在1954年傳達、貫徹黨的中醫政策后,為中醫學會工作開辟了發展的道路。學術活動頻繁,為會員舉辦的各種報告會幾乎每周都有,繼承、整理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工作做得比較扎實。特別是1955年由重慶市中醫學會校訂的《新輯宋本傷寒論》正式出版,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至今國內各種有關傷寒論的學術著作,其原文(條文)多以此書為依據,可見影響之深遠。重慶市中醫學會首屆理事任應秋等在這一工作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2年,會員張榮輝被吸收參加新渝醫院工作,用傳統的枯痣散療法治愈了蘇聯友人希里索夫的巨大痣核,名傳遐邇。中醫學會及時印發資料,在會員中推廣這一療法。繼后會員李雨農又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不斷改進提高,在全國頗具影響。1955年,李雨農、張榮輝等還受到中央衛生部的獎勵。
1953年開始的中藥劑型改革工作,我會是牽頭單位之一,內科組負責選方,藥物組負責制備工藝,劑型改革工作搞得有聲有色,方便了病人,提高了療效,社會反響很好,重慶日報多次報道。我會首屆理事史方奇等在這一工作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50年代初、中期中醫學會工作的開展,促進了中醫社會地位的進一步提高,首屆理事吳棹仙于1956年全國政協會議期間向毛主席敬獻“子午流注環周圖”,在全國醫藥衛生界影響很大,傳為佳話。
動蕩年代陷入低潮
1957~1977年,是我會工作轉入低潮、停滯的階段。1957年,反右派斗爭開始,學會的一些理事和一名專職秘書被錯劃為右派,學會活動進入低潮,開展學會工作日益困難。1958年,第三屆理事會只有5名理事,僅在內科組、外科組、針灸組、藥物組開展小范圍的學術活動。
60年代初,學會召開學術年會,學術空氣有所恢復。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術活動全部中斷,辦公地點被強占,檔案丟失,學會工作處于萬馬齊喑的局面。一直到1974年,重慶市醫藥情報網中醫藥組成立,中醫學術活動才初步啟動,每年召開一次老中醫經驗交流會。
改革開放繁榮發展
1978~1998年,改革開放20年是我會工作發展繁榮的階段。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過撥亂反正,糾正冤假錯案,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會員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為開展學會活動創造了條件。根據市科協1978年9月下達的(78)16號文《關于調整充實中華醫學會重慶分會等五個學會理事會成員的批復》,召開了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選出新的理事會,重慶市中醫學會的工作進一步開展。
1978年以后,重慶市中醫學會活動的特點是發揮專家群體優勢,反映新的學術水平。每年開展一項具有較高水平的中醫專題學術研討。如溫病衛氣營血理論研討、澄清“三焦”爭議的專題討論、高熱證治研究探討,會后形成專題學術研討論文,在全國性中醫學術期刊發表后,受到了醫壇較高評價。
在此期間,不僅召開老中醫經驗交流會,而且舉辦學術年會,并連續編印《重慶市老中醫經驗交流資料匯編》,在全國頗具影響。我會還先后邀請著名中醫專家董建華、鄧鐵濤、金壽山、方藥中、任應秋、李介鳴、王伯岳等來渝講學,對溝通全國和重慶市中醫藥界的學術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89年到重慶直轄后,學會工作進入日趨繁榮的時期。重慶市中醫藥學會發揚“奉獻、團結、奮進、實干”的風格,民主辦會,狠抓了十個方面的工作:一抓思想建設。學會工作,思想先行。學會活動強調以社會效益為主,在兒童節、婦女節、老年節多次組織會員上街義診、下鄉送醫,把祖國醫藥學寶庫奉獻給人民,使中醫藥技術服務于大眾。二抓組織建設。至1992年7月底止,已組建14個工作委員會、專業委員會,充實了11個區縣中醫學會,為全市中醫藥學會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組織保證。三抓學術交流。立足本市,面向四川、西南,還多次主辦全國性學術會議,如全國第三屆中醫老年腦病學術研討會、全國首屆非藥物療法學術研討會,影響頗大。四抓中醫藥普及。1986年4月,我會在同級學會中率先成立中醫藥科普委員會。委員們撰寫的中醫藥科普著作,先后獲得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二等獎、四川省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高士其科普基金獎,有的還被譯成日文,或在臺灣出版,擴大了重慶中醫藥的海外影響。中國中醫藥學會科普委員會一致推選我會會長馬有度教授出任主任委員,從而實現了全國性委員會設在重慶的零的突破。五抓人才培訓。以“自辦為主,聯辦為輔”,舉辦了多種內容的培訓班,如中醫科研思路和寫作方法培訓班、中醫內科疑難雜證講習班、中醫婦科診斷標準推廣班、中醫骨傷科提高班、中醫醫院分級管理研討班、中醫學習西醫臨床短訓班等,對提高中醫藥人員的學術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六抓醫療實體。我會開辦的重慶市中醫專家門診部,本著“決心要大,步子要穩,班子要強,機制要活,財務要嚴”的原則,逐步發展,影響日益擴大,外地患者亦慕名而來,收到許多錦旗、獎匾和表揚信,并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成為我會活動的主要經費支柱。七抓論著評審。學術委員會組織各科專家對會員出版發行一年以上的著作進行評審,第一次就評審了17部,《中醫難癥論治》《中國心理衛生學》《中國藥用動植物志》等7種被評為國內先進水平。通過評審,既深入剖析其優點與不足,以利于著書立說更上一層樓,又為學會授獎提供了客觀依據。八抓基金征集。我會與中西醫結合學會、針灸學會共同組建重慶市振興中醫藥基金會。我會理事會全體成員帶頭捐贈,并大力宣傳、多方征集,集資10余萬元,其利息用于獎勵優秀的中醫藥臨床、教學、科研、管理人才及其成果。九抓表彰先進。對熱愛中醫藥事業,熱心中醫藥學會工作,表現突出的優秀會員、優秀專兼職干部,給予表彰,明顯地調動了積極性,增強了凝聚力。1991年我會隆重舉行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授獎大會,反響熱烈,形成了“認真抓,重實干,迎大慶,創先進”的生動局面。十抓獎勵成果。盡管因財力所限只能小獎,也可以起到導向的作用:既獎勵理論研究、臨床研究成果,也獎勵開發研究和推廣應用成果,從而增強會員的科研意識、成果意識、特別是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意識,投入經濟建設這個主戰場,大顯身手,多拿成果,多出產品。
重慶直轄業績輝煌
1998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成立重慶直轄市。中醫藥學會開始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1998年9月召開直轄后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馬有度當選為會長,選出88名理事,其中41名常務理事。原四川省萬州市、涪陵市及黔江地區所屬區縣中醫藥界融入了重慶市中醫藥學會。學會明確提出了“一手抓學術,一手抓市場;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科普;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形成了重慶市中醫藥學會鮮明的三個兩手抓的特色,業績顯著。
——學術活動豐富多彩。在開展學術活動的過程中,適應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需要,辦好各種類型的學術會議,舉辦“國醫名師大講堂”,采用了靈活多變的活動方式,使學術活動更具有吸引力,更富有成效,主要體現在“五個結合”:
一是與企業結合。響應中國科協“千廠千會協作行動”和重慶市科協“百廠百會協作行動”的號召,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由市科協牽線搭橋,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參與,率先在全市開展“廠會協作行動”。曾經與重慶武陵山制藥廠在重慶醫科大學臨床學術中心召開了“加快發展重慶民族地區中藥產業研討會”。時任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王鴻舉在熱烈的氣氛中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指出:“重慶市科協、重慶市中醫藥學會在廠會協作簽字后,一直認真地、執著地、切實地努力實施。這代表著我們重慶一大批科技人員都在為我們重慶經濟增長10%而同心協力。重慶武陵山制藥廠已經遏制連年虧損的勢頭,經營情況全面好轉,對于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困難企業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敝陛犑迥陙?,學會與市內外數十家醫藥企業合作,舉辦各種學術會百余上次,取得十分豐碩的成果。
二是與媒體結合。我會除了協辦《實用中醫藥雜志》、《中國中醫急診雜志》、刊發《重慶中醫藥簡訊》,將學術交流活動加以宣傳,將論文推薦發表之外,還注意與有關報刊加強聯系。每次重大學術活動,中國中醫藥報、中藥事業報、重慶日報、重慶晚報、重慶晨報等都給予及時報道,使學術活動產生了廣泛的輻射作用,鼓勵中醫藥人向多種媒體撰文投稿。
向大眾介紹防病治病知識,更好地為大眾服務,重慶市中醫藥學會、中國中醫藥科普學會與《醫藥保健報》聯合舉辦了“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精心耕耘醫藥保健園地”的主題活動。十多年來會員在媒體發表文章萬余篇。
三是與科研結合。組織動員廣大會員開展中醫藥科研工作,爭取國家、市級、局級科研項目,每年達百余項。組織科技管理與成果推廣研討會、中醫科技進步研討會,組織專家對各級中醫院、民間醫藥博物館、市中研所等科研項目提出咨詢意見。參加科研課題立項、結題、評審等活動,十多年來獲科研成果近千項。
四是與繼續教育結合。為了提高基層中醫藥人員的醫療技術水平,學會還組織了學驗俱豐的專家教授申請國家和市級繼續教育項目每年20余項到區縣講學。每年聽眾達數千人次。尤其是2011年舉辦國醫名師大講堂,取得了圓滿成功。邀請了國醫大師郭子光、張學文以及國內的知名中醫專家來渝講學。目前已成功舉辦了四屆,聽課人員1200余人,有效地提升了我市中醫藥學術水準,成為全國的知名的學術品牌項目。
五是與中醫單位建設結合,學會和各專業委員會每年和各中醫藥聯合舉辦學術會議,醫院管理專委會多次召開中醫醫院管理研討會,將各單位創等達標建設中的問題用學術活動的方式,組織專家、教授進行研討。中藥方劑專委會還召開了醫院藥劑科創等達標專題學術報告會,區縣中醫院藥劑科人員到會聽課,并進行了熱烈討論,促進了中醫院藥劑科的建設。
——科普活動有聲有色。學會始終堅持“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科普”的方針。在科研活動的帶動下,組織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提高對科普工作的認識。成功地承辦了全國第四屆中醫藥科普學術研討會,中國中醫藥學會科普專委會與《中藥報》聯合創辦《家庭保健周刊》。我會還與《重慶晨報》《重慶晚報》的《健康》專欄密切合作,卓有成效。人民衛生出版社還委托我會馬有度教授主持編寫家庭保健系列叢書。我會馬有度、王輝武、熊永厚、吳行明、楊國漢的科普作品還獲得重慶直轄市首屆優秀科普作品獎。2009年“中醫中藥中國行”大型科普宣傳活動在全市范圍內廣泛舉行。2010開展“特色中醫巴渝行”,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活動,培訓科普骨干,組織科普宣講團,深入社區開展義診咨詢,科普講座,每年宣傳群眾10萬余人次。馬有度教授的科普作品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組織落實辦好實體。直轄以來,學會已經經歷了三屆,學會組織健全,班子團結,工作務實,組織不斷壯大,會員已達2000余人,專業委員會26個。2002年召開了學會50周年慶祝大會,2007年召開學會慶祝55周年大會。學會工作成績突出,每年被市科協評為先進集體,連續五屆被評為“三星級學會”,連續兩屆被評為“中華中醫藥學會先進集體”。開辦了重慶市中醫專家門診部,現已在社會上小有名氣,經濟上長期為學會工作提供資助。不僅是學會開展工作的經濟支柱,而且是學會深入社區,服務大眾的基地。門診部多次被市科協評為先進集體,成為學會辦實體的成功典型。
——決策研討當好參謀。重慶市中醫藥學會既是黨和政府聯系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又是黨和政府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參謀和助手。為了匯集全市中醫藥專家的智慧,為市委、市府加快發展我市中醫藥事業獻計獻策,我會于1995年5月、1997年9月、2000年10月、2010年9月先后四次召開了重慶市中醫藥事業發展戰略研討會。這四次研討會受到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視,2002年1月《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發展中醫事業的決定》出臺,2010年12月《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出臺,繼而又隆重二次召開“全市發展中醫大會”,使重慶市中醫藥事業步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